文|唆麻
“凡是微信更新的,我们都拥护;凡是张小龙说的话,我们都赞成。”我们曾经抱着戏谑的心态总结了国内互联网的“两个凡是”。
我第一时间更新微信,就是为了看看张小龙是不是又“打脸”了。很荣幸,被打脸了,我发现这其实是通向信息流的更大一步棋。

这一版微信,我总结起来三大方向“UI更新”“时刻视频”以及“重构内容分发机制”。前两个是一个社交app的本分,后一个是转型为内容分发平台的铺垫,我们今天着重聊最后一个。
在此之前,推文有三个入口:订阅号、朋友圈、分享。
订阅号,打开率低已经是老大难问题。朋友圈,已经偏离分享生活的定位,成为工作生活不分,文图视频链接混合的大杂烩。至于分享,我想你应该养成了先发红包再丢链接的习惯,
这次的更新,本质上是开辟了一个新入口一次性解决问题,并为日后引入内容分发打下基础。
具体如何实现,我们一步一步看。
基于社交 app 更新,我们简单看看就好:版本号为 7.0,算是一个大版本更新,毕竟距离 6.0 版本发布已经四年之久;界面设计变化非常大,有各种小细节值得去说,不过这就留给设计媒体吧;“时刻视频”允许在自己的主页通放置一段竖屏小视频;强提醒,则会针对设置的联系人信息进行全屏提醒。



一句话,微信更像 Instagram 了,我们勉强可以称之为“致敬”?
我真正注意的就是这个“好看”与“看一看”,正是我开头提到的“重构内容分发机制”。
这是一个早已在内测版泄露的新功能,具体来说,之前文末的“点赞”按钮变成了“好看”,注意看按钮前面的那个六角星,是不是很眼熟?其实就是之前的“发现”页的“看一看”。
微信官方给这个功能的定义是:你可以在点击“好看”,并可以同时分享你的想法。从“发现”页开看一看之后,你会你和朋友认为“好看”的文章都会出现在这里。

微信这不是又搞了一个“朋友圈”?准确来说也可以叫“好看圈”。
同时,与“好看”共同组成“看一看”的,是“精选”,也可以看做是“以前的看一看”。我们可以来做一下对比,下面这是更新后的“精选”与更新前的“看一看”:


实际上,在此之前“看一看”功能已经死了很久。
回想一下你打开这个功能的次数(据我所知不少人已经在“发现”页关掉了这一功能),以及打开“看一看”之后呈现出的内容,多半是失望的。更新后的“精选”和更新前的“看一看”也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,在筛选信息的维度让人完全看不懂。
“看一看”到底要做成什么样子,恐怕是微信自己都没有想清楚的,消失与回归折腾了好几次。这与外界一开始外界对于“看一看”的判断是截然相反的。
毕竟在当时,看一看被不少人寄予厚望,不说“拳打头条,脚踢百度”,但好歹是面对信息流产品的崛起做出了回应。
所以,在此之前,大多数人认为“看一看”是微信做信息流失败的产物。
但是在我们看来,这其实是通向信息流的更大一步棋。
首先,为什么现在更新“看一看”?
按照微信一贯 1-2 个月更新一次的节奏,最近的确是微信的“更新期”。
不过,对“看一看”下手其实是很多人没想到的。毕竟在很多人看来,这已经是一个过气功能,在 2017 年 5 月 17 日更新之后,微信实际上并没有在上面花太多精力。


我认为,微信在发现“看一看”已经失败之后,,实际上已经对其暂缓,开始等待下一个时机。
而我们看看另一边,信息流应用的大户字节跳动已经成为抢走腾讯用户的最大敌人,
《QuestMobile中国移动互联网2018半年大报告》显示,截止 2018 年 6 月,腾讯系 app 总使用时长下降了 6.6%,而头条系增加了 6.2%。

结合中国移动互联网二级细分热门行业总使用时长占比分析,即时通讯下降近 6 个百分点,短视频上涨超过 6 个百分点。前者正式腾讯的立身之本,而后者基本上已经被头条系垄断。

短时间内微信作为即时通讯工具的垄断性地位确实难以被颠覆。但用户已经愈发将通讯以外的时间花在其他产品之上。除去基本生存所花费的时间,每个用户使用手机时长的天花板实际上是恒定的。
奉行“用完即走”的微信,有很大一部分使用时长,都被“停不下来”的头条系产品抢走了。
微信的纠结与焦虑,本质上来自于善于“杀时间”信息流产品崛起,微信需要找到自己的“杀时间”手段。
为什么说订阅号没办法“杀时间”
(编辑:重庆站长网)
【声明】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,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!